读新闻
精準拿捏情節 孤軍前輩羅石圃扮推手? 「雖然很多人對柏楊沒有參加過孤軍,卻用筆名鄧克保以第一人稱寫《異域》不表認同,但我還是對柏楊持正面肯定與感激的態度。」在台灣行醫的泰北遊子張鴻高說,如果沒有柏楊的《異域》,孤軍流落泰北的故事就不會被世人所看見。 記者李東憲/專訪 說起泰北,最先被聯想到的應是「異域」一詞,其實泰北不是「異域」,但大部份緬甸「異域孤軍」確實流落泰北。1961年8月出版、曾被譽為台灣暢銷最久的小說《異域》,讓泰北揚名。 描寫一支從大陸潰退泰、緬邊區孤軍悲壯故事的《異域》,感動無數人;有人自述,每次看完都會蹲在牆角哭泣,後來乾脆把兒子用諧音取名「博陽」(《異域》作者鄧克保另一筆名為柏楊)。 鄧克保寫作《異域》前沒到過滇緬邊區,為什麼可以把《異域》寫得如此傳神? 長期研究泰北文史的張鴻高,曾寫「鄧克保(柏楊)寫作《異域》始末究竟」,試著解開眾人心中的疑惑。 「1981年5月,我走出建中後門,在寧波西街買了第一本《異域》,本著『我自異域來,應知異域事』精神,開始收集相關資料。」 在參考所有柏楊相關著作及訪談後,張鴻高本以為已理出頭緒,直到認識孤軍前輩羅石圃之子、世新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院長羅曉南,張鴻高的推論大逆轉。 羅曉南向他說:「其實《異域》很多資料故事都是來自父親的親身經歷,只是千秋功過難定位,遲遲不敢動筆,救國團坐他對桌的柏楊叔叔(本名郭衣洞)按耐不住,最後就任由柏楊叔叔去發揮了。」 「原來柏楊寫異域時所諮詢的對象,還包括羅石圃,難怪柏楊對故事中的人物、事件、時序拿捏得如此精準。」 張鴻高說,中央陸軍官校十五期的羅石圃,是台灣早期知名作家,曾任雲南反共救國軍李彌總部雲南省新聞處長,後來在救國團服務時與柏楊對坐。 曾是孤軍要員的羅石圃,提供鄧克保很多資料,但是鄧克保在所有受訪或自傳中,對撰寫《異域》一書的原委卻從未提及羅石圃。 張鴻高說,當他大量閱讀孤軍相關的書籍,以及後來認識《滇邊游擊史話》作者丁胡慶蓉及羅院長後,終於對《異域》的書寫背景,有了較清晰輪廓、更接近原貌。 張鴻高分析,柏楊書寫《異域》時,就已有原型故事可參考: 一、撤台孤軍有很多河南人,最重要的主角李國輝將軍是河南人,他的原始部下很多是河南籍;孤軍精神領袖丁作韶博士是河南人,也是河南人的柏楊接觸同鄉時,聽到很多相關故事。 二、1954年柏楊在救國團任職,與甫從滇緬邊區返台的羅石圃座位相對;羅石圃當時已在《自由談》、《文藝春秋》雜誌發表過不少有關滇緬邊區與孤軍見聞的文章,提供柏楊不少第一手資料。 三、第一位進入滇緬邊區採訪的《香港時報》記者于衡,返台後發表了《滇緬邊區游擊行》,其中部分內容由羅石圃代筆。 柏楊在1982年才踏上他故事中人物的居住地–泰北,返台後帶了很多泰國的報紙。張鴻高說,他會泰文的高中同學當時還到新店花園新城替柏楊翻譯,不久《金三角、邊區、荒城》在報上連載,加上中視記者湯健明、袁香德的泰北之行報導,引爆了「送炭到泰北」的熱潮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