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新闻
●益生菌被認為可增加腸道好菌,維持腸道菌相平衡,調整過敏體質,改善腸胃功能。不過,益生菌愈來愈夯,若服用方法錯誤,花錢未能發揮效果。 台灣人工智慧發展學會調查台灣800多名醫師,從醫師角度觀察患者對過敏認知,發現民眾最常忽略的五大過敏症狀是,長期咳嗽、鼻子過敏、腸胃不適、黑眼圈與反覆感冒。 腸胃保健康 助減緩免疫問題調查計畫主持人,台灣人工智慧發展學會理事長、北醫管理學院院長暨大數據中心主任謝邦昌表示,多數患者若上呼吸道或皮膚過敏,懂得適時求診,唯獨不認為腸胃不適可能是過敏,甚至有七成民眾不清楚腸道健康可提升免疫力、甚至能改善過敏體質。台灣耳鼻喉頭頸外科醫學會秘書長蘇育儀表示,腸道一直以來有「人體最大免疫器官」之稱,腸道健康有助減緩免疫問題。 根據研究,腸道擁有足夠好菌能減緩過敏症狀,但坊間益生菌產品多元,益生菌要有效,必須要讓益生菌保持在「活菌」的狀態。益生菌功效 要保持活菌狀態開業小兒科醫師林應然則表示,部分民眾認為,服用益生菌愈多愈好,事實上,定時定量最好,一天最多吃一包或一錠就夠了,吃太多益生菌也不一定會存在體內。 蘇育儀說,根據研究,適合華人的菌種包括嗜酸乳桿菌、比菲德氏龍根菌、鼠李糖乳桿菌等,益生菌的建議使用對象是想調整過敏體質者、外食族、孕婦、排便不順、6個月以上嬰幼兒。 林應然提醒,對於免疫功能極差的患者,過量使用益生菌恐有反效果,益生菌若強過體內菌種,反而改變人體平衡,建議有免疫疾病的患者,使用益生菌前最好請益醫師。 服用要耐心 免疫功能差忌過量另外,服用益生菌要有耐性,蘇育儀指出,益生菌不是今天吃一包馬上就有效果,至少應連續吃3個月,讓身體逐漸適應才能達到基本效果。但林應然提醒,若益生菌連續服用超過3個月以上卻不見效果,顯示益生菌對於自己沒有顯著的幫助,不建議繼續食用。 健康力營養師沈舉茀建議,除了益生菌,腸道優勢菌叢的建立也需要一些富含寡糖的食物,例如洋蔥、牛蒡、香蕉、蘆筍等;而維生素C是提升免疫力的重要的元素之一,蔬果中又以鳳梨、奇異果、芭樂、柑橘類、火龍果等含量最多,大家可適量攝取。許多人吃益生菌是為了改善過敏,但服用益生菌只是方法之一。 蘇育儀表示,環境中過敏因子很多,常見三大過敏原分別是:塵蟎、家塵、空氣懸浮粒子。此外,劇烈氣溫變化、空氣汙染與空氣懸浮微粒PM2.5也會引發氣喘發作。過敏患者嚴重時應先就醫,日常保健要避免過敏原及規律作息。 沈舉茀指出,每個人體質不同,會導致自己過敏的食物也不一樣,若已知食物過敏原,則應盡量避開,普遍而言,最容易引發過敏的食物包含小麥製品、不新鮮的海鮮、豆類等,提醒民眾注意。(陳雨鑫) 5大NG吃法NG1配溫熱開水服用益生菌為活菌,若搭配攝氏40度以上溫熱開水服用,可能把益生菌都殺光。建議搭配攝氏40度以下溫水或冷水服用。 NG2想吃就吃要讓身體習慣益生菌,建議每天在固定時間服用,以達到腸道菌叢定期繁殖率。 NG3吃益生菌配咖啡益生菌不建議與抗生素、咖啡、茶等一起食用,以免影響益生菌效果,若一定要喝茶或咖啡,或必須服用抗生素等,建議食用時間相隔至少1小時。 NG4益生菌隨意保存益生菌保存須在常溫甚至低溫,高溫會影響益生菌活性,一般保存可在攝氏25度,店家若24小時開設空調,通常不會有問題;建議購買後冷藏保存,別為了隨時想吃就吃一包,把益生菌放在車子內。 NG5吃益生菌就能預防過敏益生菌僅能給予部分幫助,預防過敏應避免接觸過敏源,營養均衡,保持運動,若已出現症狀,應就醫治療。 |